2014亚洲减灾救灾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14-11-08 13:06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十年来,亚洲地区的自然灾害频仍,如地震、台风和干旱等,其频度和破坏程度逐年加剧。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天气的不可预见性,加深了原本脆弱的农村和城市社区以及沿海地区的受灾程度。针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宗教背景的社会组织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亚洲的各个受灾地区开展紧急救灾工作。

 

IMG_2944

日本救灾机构代表就本国的减灾救灾工作进行了经验分享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由爱德基金会主办,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亚洲减灾救灾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国内以及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的43家救灾机构和13家国内媒体代表和专家8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近十年来,亚洲地区的自然灾害频仍,如地震、台风和干旱等,其频度和破坏程度逐年加剧。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天气的不可预见性,加深了原本脆弱的农村和城市社区以及沿海地区的受灾程度。针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宗教背景的社会组织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亚洲的各个受灾地区开展紧急救灾工作。仅在中国,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从事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大量增加。但救灾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长期性和协同性的系统性工作,随着救灾主体的多元化,新的问题和矛盾也呈现在社会和公众面前。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其中,1998年长江洪灾,2003年淮河、渭河洪灾、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2年彝良地震、今年的鲁甸地震等,都给灾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的数亿爱心和国际援助开启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公益元年。民间组织在此次救援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全国人员的关注。在2008年以后的数年中,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赈灾工作募集资金的渠道变得多元,抗灾救灾的主体也趋于多样,民间组织在国内的减灾救灾工作中日趋活跃,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可喜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挑战,如灾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需求,紧急救援工作中民间组织的协作以及环境保护,救灾资金的重点集中于紧急救援而弱于灾后恢复和重建等。

面对这样的需求和挑战,本次研讨会希望搭建一个平台,使参与救灾的各方主体: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能够坐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研究对策。

此次研讨会,除全国性的参与救灾工作的基金会外,还邀请了四川省、云南省的政府部门代表及印、菲、印尼、日、孟加拉等国的专家学者及NGO代表与会。会议围绕以下议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 过去20年中,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分享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防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发挥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三部门如何协作(政府、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以降低风险、迎接挑战

日本、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是频繁遭受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地区。除中国的代表外,来自上述国家的救灾机构代表和专家,就本国的减灾救灾工作和经验与参与人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爱德基金会早在1987年就参与了大兴安岭火灾的减灾救灾工作,之后的1991年华东水灾,爱德基金会海外募集救灾资金200多万美元用于抗震救灾工作。这次水灾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自然灾害。此后国内历次大的自然灾害,爱德基金会都会积极响应,快速救援。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