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助力公益

2014-09-20 15:42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4年9月19日,第三届慈展会在深圳开幕。尘肺病关爱组织“大爱清尘”以多种行为艺术作品的展示与体验,吸引了大量观展人,加深了公众对尘肺病的了解。

 

2014年9月19日,第三届慈展会在深圳开幕。尘肺病关爱组织“大爱清尘”以多种行为艺术作品的展示与体验,吸引了大量观展人,加深了公众对尘肺病的了解。其中,诉诸视觉的巨型公众装置行为艺术“一口呼吸的长征”和诉诸听觉的社会公众观念行为公益作品《呼吸》,成为了本届慈展会的亮点。

看见呼吸之难

大爱清尘作为中国最大的尘肺病救助公益组织,在本届慈展会上推出了巨型公众装置行为艺术作品——“一口呼吸的长征“,期望再次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让人们体会到尘肺病患者的呼吸之难。

在大爱清尘的展位上竖立着一个高3米,宽2米的巨型装置艺术。该装置体由约250米长的透明输液管缠绕成一个人体肺部造型,象征着尘肺病人的每一口呼吸都犹如走一次两万五千里长征般艰难。装置体下方配置了一个呼吸面罩,观展人可以戴上面罩与高3米的“巨肺”合影留影。通过视觉上的反差,这一装置体将尘肺病患者的呼吸之艰难做了形象的展示。

观展人主动拍照留念,为静态的装置艺术加入了公众参与的行为艺术特征,吸引了大量观展人的注意。在拍照的同时, 不少观展人也将照片上载到微博、微信圈与朋友分享,以接力转发的方式号召更多网友关注尘肺病。

听见呼吸之艰

慈展会开幕式结束后,人流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此时,艺术家尹小龙表演了社会公共观念行为公益作品《呼吸》。粗重的呼吸声回荡在会场上方,引得观展人驻足倾听。

行为艺术家尹小龙头戴安全帽,身穿建筑工人的服装,脸上照着防尘面罩。他一边表演建筑工人施工的情景,一边模仿着尘肺病人呼吸声。透过一个音箱,艰难、粗重的呼吸声回荡在慈展会上方。

尘肺病无法逆转,一旦发病,终生无法治愈。活跃在建筑工地、煤矿上的农民工兄弟,会因长期吸入大量粉尘导致胸闷、呼吸沉重、肺里有咳不完的痰。随着病情的加重,他们的肺组织会逐渐纤维化,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发展到晚期,尘肺病患者的肺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维持呼吸。因此,他们不能躺倒,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睡觉休息,只能坐着或跪着,才能艰难的维持“一息尚存“的生命。

通过模仿尘肺农民粗重的呼吸声,艺术家尹小龙试图让观展人从听觉上真切感受到尘肺病人的呼吸之艰难。缓慢的呼吸声,透着无力、无奈与奋力发声的努力,让听者为之动容。

舞出呼吸之多态

之前在全国不同城市吸引过大量关注的“咳嗽舞“快闪于本届慈展会再次上演。大爱清尘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一起,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尘肺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形态。

尘肺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咯痰、胸痛和呼吸困难四大症状。咳嗽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而胸痛部位的时常变化又会导致咳嗽时的身体形态各异。这为“咳嗽舞”的创作提供的蓝本。

短短几分钟的快闪吸引了大量观展人的目光。大爱清尘的志愿者适时地送上尘肺病知识的宣传页,让观展人在新奇、热烈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尘肺病知识以及尘肺病患者的生存状态。

快闪甫一结束,就有志愿者自发的弹起了吉他,演唱了一曲《大爱清尘》。用歌声呼吁人们帮助尘肺病农民,伸出爱的援手。

本届慈展会上,大爱清尘还主办了《公益救助与政策推动》主题沙龙。大爱清尘发起人王克勤携手多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就如何高效、透明的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如何在救助中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以及如何争取更多的公共政策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关于中国公益救助的未来发展和当前问题,各机构负责人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 微博推荐